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怎样养生

好奇百科9个月前 (08-18)秋季养生27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的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所以秋季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那么,秋季怎样养生才有好的效果呢?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调节心情

秋季是一个容易情绪波动的季节,这是由于经过了炎热的夏天,人们消耗过大,体内的营养和水分都不足。进入秋季之后就容易出现秋燥。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对于天气变化适应能力较弱,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调整情绪,也可以在饮食上多食用一些清燥润肺的食物,比如梨、甘蔗、百合等。

5、体育锻炼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锻炼时,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好奇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hqcjw.com/6627.html

分享给朋友:

“秋季怎样养生” 的相关文章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即指暑去凉来。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

初秋天微凉 养胃护胃保健康

秋季是寒暑交替时节,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气温冷暖多变,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很容易导致新病徒生或旧病复发,尤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最为常见。 入秋后,到医院看胃病的人多了起来。由于季节因素,胃病在秋冬季会比夏天多发一些,一方面是天气转凉,大家胃口大开,一下子猛...

入秋渐凉泡泡脚 暖身祛病胜补药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

秋日需提防七种病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了,我们的体质与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而这样就会让很多秋季高发的疾病有可乘之机。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了,我们的体质与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而这样就会让很多秋季高发的疾病有可乘之机。鉴于此,我们就应当认真做好秋季保健,同时也要对秋季高发的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感冒 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